一会儿又让名人点评自己,一会儿又造什么五色棒立威,一会儿又在济南国反腐倡廉,任峻还真把他当成天下雄俊,于是,开口替曹阿瞒说情,我们知道,杨原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,任峻说什么,他就听什么。 对吧,连任峻让他起义兵对付董肥猪这种夷三族的事他都敢答应,放一个曹阿瞒,那肯定是小事一桩了! 说放就放,就这样,曹阿瞒成功的来到了陈留,举起大旗,公开和董卓决裂! 我们说《三国演义》是一部名著,然而,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,其实并不是罗贯中一个人,他是历代文人和说唱艺人集体智慧的硕果。 只不过,罗贯中先生是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。但是,为了情节精彩的需要,罗先生也常常牺牲地理上的常识。 比如关公的过五关斩六将,现在就被质疑不可能,我个人完全赞同行走路线有很大的纰漏。 刘备在袁绍处,在东北边,你关羽往洛阳方向一路奔跑,那是完全跑错了方向了。 陈宫捉放曹也是犯了同样的毛病,你曹阿瞒在中牟县被义薄云天的陈公台给释放了,公台还毅然放弃官职,跟随逃犯曹操闹革命。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! 然而,突然间,“曹操智计,殊绝于人”,“陈宫有栋梁之材”,这样的两个人,两个智商高于常人的人,忽然如中邪似的,不赶快往东,往陈留狂奔,摆脱危险;反而逆行向西北,直奔成皋,曹操和陈宫都有“虽千万人,吾往矣!”的气魄啊! 那么,他们俩不去陈留,反而去成皋,要干什么呢? 因为一件事情,没有做完!什么事? 杀吕伯奢一家啊! 哈哈! 所以说,罗先生常常为了情节的精彩,情节的扣人心弦,要刻意牺牲或忽略地理常识。 这样一分析,《捉放曹》的来龙去脉,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了,这也是为什么,曹操一直很感激任伯达的原因,把自己的从妹都嫁给任峻。任伯达过世后,曹操为他“流涕者久之。” 除了任峻自身的能力外,中牟县仗义释放曹阿瞒,等于给了曹阿瞒第二生命,曹阿瞒也是个情商很高的奸雄,自然不会忘记任峻的恩德。 那么,陈宫呢? 陈宫有帮助过曹阿瞒?我们说有,而且也是大大的帮助,关于这一史实,大家都很熟了,吕布破败后,曹操是很舍不得杀陈宫的,甚至把陈宫的老母亲都搬出来,想打动陈宫,然而,“太祖泣而送之,宫不还顾。” 陈宫和曹操没有深仇大恨,完全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概念完全不同,使两个人终于形同路人! 当然,陈宫虽没有给曹阿瞒二次生命这么伟大,也是曾经大大的帮助了曹阿瞒。 最后,还有一个疑问,陈寿和郭颁为什么不直接把任峻啊,杨原啊的名字写到武帝纪,世语,任峻传中? 世语我是不清楚了,至于《武帝纪》,陈寿向来是以简练的文风出名的!大家想想,杨原,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,整部《三国志》,就给了他一句对白,共四个字:为之奈何? 这样的角色,就不必浪费笔墨让他出现在《武帝纪》里了吧! 至于任峻,按照从简原则,何谓从简原则,比方说,枣祗,名气很大,正是他的坚持,在侯生提出强有力的论据下,在荀彧这样的智者都不敢定夺时,曹操却能放弃既定的收租策略,终于赢得盆满钵满。 枣祗应该是早期的地道商人吧!个人认为这样的人的品德应该不咋的!所以,陈寿连传都不帮他立,要不是裴注,我们就只知道,“军国之饶,起於枣祗而成於峻。” 其实,枣祗的功劳还是很大的。但是,陈寿只在武帝纪和任峻传里简单的提了一下枣祗,连对白都不给一句。 那么,曹阿瞒中牟被拘一事,陈寿认为并不是什么重大的事件,也就蜻蜓点水,一笔带过而已。 另一个思路就是陈寿的回护,史学家批评陈寿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、溢美之词,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写史的人也是人,又不是机器人,当然也要考虑上级领导的态度了。 曹操杀吕伯奢和中牟被抓这些事,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,能省就省,能略就略了吧!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3, Tencent Cloud.